寶可夢還是神奇寶貝?中文翻譯名稱變遷與原則考察所感

Photo of author

By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寶可夢

你是《寶可夢》派還是《神奇寶貝》派?今天開啟《Pokemon TCG Pocket》抽卡的時候,突然想念起了求學時期的個人臥室;想起了 Bon Jovi 那張放在 CD 音響裡的《Crossroad》唱片,門旁的《莎木》海報,以及書桌上方的 151 隻初代寶可夢海報。
 󠀠
雖然我不是 Gameboy 時期的神奇寶貝粉絲,但那張海報看久了也是對於「傑尼龜」、「快龍」、「風速狗」等名稱朗朗上口。
 󠀠
不過今天在組多邊獸牌組時,突然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從「3D 龍」改為「多邊獸」?

image 666

從 2009 年第一次做韓國網路遊戲本地化到現在也 16 個年頭了,中間經手過行動版乙女遊戲、單機黃油等作品。
 󠀠
在翻譯的過程中經常有個苦惱之處,就是日本遊戲在為技能或角色命名時,經常會吸收各國字詞組成一個原創的新單字,而這個字在字典上找不到,也很難直接翻譯為中文。
 󠀠
更麻煩的是,它們可能會用一組法文加上一組德文再加上一組梵文湊在一起變成一個全新的詞。
 󠀠
這種時候是應該要基於技能效果、角色特性去做意譯,還是直接音譯?

這是在歷年來翻譯過程中最煩惱的事情之一。

以第七世代寶可夢的「索爾迦雷歐」的來看,原文「ソルガレオ( Solgaleo)」就選用了拉丁文的 SOL 與 Leo 來組合,與日輪相對應的是「ルナアーラ(Lunala)」,露奈雅拉也是由兩個拉丁語所組成,直譯為月亮之翼。
 󠀠
那麼如果是你,這時候會採用意譯的「日輪之獅」與「月神之翼」(當然你也可以翻成太陽神獅或月亮巨翼之類)還是音譯的「索爾迦雷歐」與「露奈雅拉」? 󠀠󠀠

雖然個人無法完全揣測或理解任天堂與寶可夢公司的本地化團隊工作情況,但內部應該有一個監修準則,包含了:
󠀠
▶ 特定角色命名需具有獨特性、唯一性與全球共通性。
 󠀠
如果翻譯成獅、神獸等名稱,似乎會變成一個群體,而不是獨立的個體。
 󠀠
而從共通性上,採音譯的話,無論是日本、中文圈或是英文圈,基本上只要講的出來當地語言版本的發音,就都會知道指的是哪一個神獸。
 󠀠
以早期第一世代的台港譯名差異為例,如果香港網友講「奉神犬」,可能有些人一時間無法意會過來那指的是「風速狗」或「Arcanine」。
 󠀠
而像「故勒頓」與「密勒頓」、「帝牙盧卡」與「帕路奇亞」應該也是基於同一套準則與規範所翻譯出來的名稱。
  󠀠
當然,身為一個翻譯在這時也會想,那為什麼是「故」勒頓,而不是「固」勒頓? 󠀠

或許是個人的回憶加成,內心總覺得早年的寶可夢譯名比較可愛、直觀也具有記憶性,而現代版本的寶可夢名稱則似乎有點幼齡化的感覺。
 󠀠
但是在仔細比對 2019 年後的翻譯名稱演進之後,內心是越來越佩服寶可夢的翻譯團隊,除了底蘊深厚以外,在遵循(可能存在的)規範的同時還能做出如此精彩的翻譯實在不簡單。
 󠀠
為什麼是「故」勒頓,而不是「固」勒頓?
 󠀠
我想在它們的內部準則中應該還需要包含故事性等複雜要件。
󠀠
選擇「故」字除了緊密結合該神獸的背景傳說故事以外,一方面我想也是避免與「固拉多」產生混淆。
 󠀠
那為什麼是「密」勒頓而不是「秘」勒頓?我猜想,除了可能考慮到「未來(Mirai)」以及選擇與科技相關的「精密」一詞。
 󠀠
另外綜合評估前面所提到的「共通性」,在中文圈某些情況下會將「秘」唸為「必」,便與原文字詞產生了出入,也容易有分歧。
 󠀠
而另一個展示這種中文圈翻譯共通性的名稱應該就屬「蟲電寶」莫數了。
 󠀠
當看到「デンヂムシ」這個詞的時候,直觀上應該會選擇翻譯為「電池蟲」,但最後正式譯名是「蟲電寶」。
 󠀠
這個詞可以直接聯想到「充電寶」,或許現在某些人會對這次字詞感到有些過敏,不過考慮到前面所說的「共通性」,在中文圈的人不管過敏與否,應該都很快地就能直觀地掌握到這隻寶可夢的特性。
 󠀠
再者,用三個字就完美地解決了物種(蟲)、屬性(電+儲能)進化程度(寶)的問題,兼具可愛度與功能性,可說是翻譯的十分精妙。
 󠀠
在不清楚內部規範的情況下,我想個人高機率在不出錯的情況下是會選擇譯成「電池蟲」或「電池寶」的。 󠀠

f2205821 500d 438e 8608 416f309d6d75

再講下去沒完沒了,總之縱觀從第一世代到最新世代的翻譯名稱變化,可以發現在 2019 年官方決定全球重新統整譯名以後就能發現幾個主要原則:
 󠀠
▶ 有強烈負面意象的字詞避免使用
󠀠
例如爛泥獸,爛字現在普遍換成不那麼強烈的「歹」或「壞」,例如偏可愛的好壞星與超壞星。
 󠀠
▶ 非獨特角色則會盡可能在譯名上呈現種族與進化鏈
 󠀠
對比初代的「嘎啦嘎啦」與「凱西」,現在多命名為新葉喵、麻花犬、飄香豚、木木梟、弱丁魚等。
 󠀠
▶ 兼顧美感、典故、隱喻
 󠀠
例如「西獅海壬」就是個精彩的翻譯,原文アシレーヌ,在翻譯時結合其外觀,以中文圈的西獅(西施 + 海獅)加上配合原文的海壬(海洋 + 塞壬)
 󠀠
這個翻譯真的是只能用「天才」二字來形容。
 󠀠
▶ 降低歧義與冒犯的可能性
 󠀠
現今的時代,用詞遣字普遍以追求廣泛性的安全為最高原則。
 󠀠
初代港譯「尼美蘭」、「尼多郎」如今可能會被認為為什麼郎就是男,美蘭就是女性?
 󠀠
而香港玩家提到「車厘龜」的時候,因為「車厘子」不是台灣常見名詞,一時間可能無法互相理解彼此所指的內容。
󠀠
▶ 用字簡單化、疊字化、優美化、可愛化、正確化
󠀠
部份字詞的正確應用調整
󠀠
像「魔雀(大嘴雀)」也在後面的版本將「魔」字用在惡屬性的寶可夢上,避免可愛或一般屬性的寶可夢被錯誤理解。
󠀠
而像 3D 龍並不是龍,所以取掉龍改為「多邊獸」。
 󠀠
一些有可能引發負面意象用詞的調整
󠀠
「愛哭樹」改成「盆才怪」,「胡說樹」改成「樹才怪」,我想除了弱化「愛哭」這種負面意象以外(比方說小孩子說吼~你愛哭鬼~),也兼顧的原文的美感(盆才對應盆栽)以及進化後的譯名笑點。
󠀠
部份字詞調整為使用度更高,或唸起來更帥氣的詞
󠀠
以「比鵰」為例,後面除了木木梟以外,大部份都改成了「鳥」字。
󠀠
而現今寶可夢命名也都以更直接廣泛的詞例如:喵、熊、獅、虎、蟹、蟲、狗、魚、熊等。
󠀠
其他部份則像「卡璞・鰭鰭」與「壘磊石」這種疊字翻譯,也都是讓眾人更能朗朗上口的翻譯。 󠀠

總之,個人認為從第七世代以後,整體中文翻譯的規範與方法就是優先考慮中文圈全地域通用性,使其易於理解並符合各地語言習慣,同時與英文及日文的詞源保持高度的連結。
 󠀠
在此大原則之下,規避敏感問題與負面聯想,最後依生物特徵、進化鏈以及外觀、故事性給予一個朗朗上口的譯名,然後選字要易讀、易寫,但組合起來是具有美感的。
 󠀠
如果要選出三個我覺得翻譯的最精彩的名稱,那我會投給:鐵火輝夜、西獅海壬與美錄梅塔。
 󠀠
總之,以上純粹個人瞎猜與隨筆分享。

參考資料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遊戲產業觀察評論家、親子成長的初心者、10 級 Google 地圖嚮導
合作與新聞投稿:[email protected]

追蹤 Instagram:https://lihi3.cc/vlzV5
追蹤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9856games